防病丨七月健康提示

发布时间:2023-07-18       来源:玉山县南山乡人民政府公众号      选择阅读字号:[ ]     

索引号 000000000/2023-43332 主题分类 公示公告 发布机构 玉山县南山乡
发布日期 2023-07-18 公开形式 网站 关 键 词 公示公告

7月,炎炎夏日,各类细菌、病毒、蚊虫等生长繁殖加快;暑期旅行旺季来临,户外旅游、外出就餐增多,易发生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江西省疾控中心温馨提示7月要注意防范高温中暑,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猴痘、手足口病、毒蘑菇中毒、登革热等传染病。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夏季高温环境下高发。中暑的症状可轻可重,轻症中暑可出现头昏、胸闷、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等。一旦发展为重症中暑,则可出现大量出汗、血压下降、晕厥、肌肉痉挛,甚至发生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甚至危及生命。

避免正午出行,减少户外停留时间。如果必须暴露在阳光下,应戴上帽子,穿浅色宽松衣物,并尽可能缩短待在阳光下的时间。

保证足量饮水,少量多,不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大量出汗后应适量饮用盐水。

高温户外作业应积极采取防晒措施,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密闭环境。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物,同事间应彼此留意健康状况。

老年人、婴幼儿和儿童、慢性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户外工作者等是高温中暑的高危人群,应重点关注。特别是不要把婴幼儿和儿童单独留在车里。

万一发现有人中暑,要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或有空调的房间,离开高温、高湿的环境,给予物理降温,及时补水,及时送医。

目前,全球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发生变异。当前我省新冠疫情呈现波浪式渐降传播状态,以XBB毒株多分支为绝对流行株,现阶段处于人群免疫屏障补齐和XBB流行毒株传播的动态平衡期,发病数已降至4月底水平。

健康提示

坚持做好个人防护,保持勤通风、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合理膳食,多喝水,适量运动,调整心态,提高免疫力。

注重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与出现呼吸道症状者保持距离。

增强抵抗力:增强体育锻炼,保证充分的睡眠,对提高自身抵抗力相当重要;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生活规律,注意细节,适时增减衣服。

及时完成新冠疫苗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如果在此前疫情中未感染,但尚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则需要继续完成后续剂次的疫苗接种。如果在此前疫情中已感染,但在感染前尚未完成基础免疫,则需要在感染3个月后再接种1剂次疫苗。

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性疾病,以往主要在西非和中非地区流行。去年5月开始,欧美多个国家报告猴痘疫情,这是首次在非流行区出现的人传人疫情。去年7月23日,世卫组织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今年5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已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近期国内出现猴痘本土病例。发病早期主要出现发热、寒战、头痛、乏力、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的症状。发病后1至3天,出现皮疹从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等,病程约2至4周。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和结痂几个阶段,不同形态的皮疹可以同时存在。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避免与感染动物及猴痘病毒感染者发生接触;如有接触,则要加强自我的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疱疹等症状和体征时,要及时就医。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手卫生。尤其是在接触已经感染或可疑感染的人或动物后,要及时用肥皂、洗手液等在流动水下严格洗手。

有境外猴痘高发地区旅行计划的人员以及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应主动了解猴痘防控知识,避免接触高危人群和可疑动物、远离高危行为。若发生高危行为、接触高危人群或可疑动物后,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出现症状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相关情况,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手足口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现已进入我省手足口病发病的高发期(4-7月)。

健康提示

EV71型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接种EV71疫苗可以预防由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推荐6月龄~5岁的儿童尽早接种。

注意手卫生,特别是在触摸口鼻前、饭前、便后、或者外出回家后、接触疱疹/呼吸道分泌物后、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流动的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指导儿童掌握“七步洗手法”。

注意通风换气,每天开窗通风2-3次,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带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

定期做好家居环境清洁,特别是对孩子的餐具、玩具等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对家里地面、桌面、门把手、床围栏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必要的情况下可进行消毒。

注意观察幼儿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特别是肛周皮疹)或口腔溃疡等,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毒蘑菇中毒

毒蘑菇中毒,即毒蕈中毒,是指因误食毒蘑菇而引起的急性中毒。多数患者以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始发表现,随后可因摄入毒蘑菇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器官损害,甚至导致死亡。每年6-8月份是各类野生蘑菇生长的旺季,加之夏季雨水充沛,各类蘑菇开启“疯长”模式,毒蘑菇中毒事件易高发。

健康提示

不采摘野生蘑菇。在郊外、路边草丛看到野生蘑菇时,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

不购买野生蘑菇。请勿在路边摊随意购买蘑菇,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购买。

不食用野生蘑菇。不食用自采或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尽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及时就医。食用野生蘑菇后,一旦出现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应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导泻,并尽快到医院就诊;就医时建议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鉴定蘑菇的种类,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典型症状是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面颈胸部潮红、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登革热疫区主要分布在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的流行最为严重,我国登革热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台湾及浙江等南方地区,流行季节在每年的5月-11月份。

健康提示

做好个人防护。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注意做好防蚊措施,最好穿浅色长衫长裤,在身体裸露部位要涂上防蚊水、花露水等防蚊产品,并且避免在蚊虫活动活跃的地方,如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积极防蚊和灭蚊。保持居住地环境卫生,定期清理积水;家庭可安装蚊帐、纱门、纱窗;适时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

及时就医。从登革热流行地区回国或返赣后14天内,如果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向医护人员告知近期旅行史以及在当地的蚊虫叮咬史。